page contents

HashMap底层实现

HashMap底层实现采用了哈希表,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据结构。对于我们以后理解很多技术都非常有帮助(比如:redis数据库的核心技术和HashMap一样)。 数据结构中由数组和链表来实现对数据的存储...

HashMap底层实现采用了哈希表,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据结构。对于我们以后理解很多技术都非常有帮助(比如:redis数据库的核心技术和HashMap一样)。

数据结构中由数组和链表来实现对数据的存储,他们各有特点。

  1. 数组:占用空间连续。寻址容易,查询速度快。但是,增加和删除效率非常低。

  2. 链表:占用空间不连续。寻址困难,查询速度慢。但是,增加和删除效率非常高。

那么,我们能不能结合数组和链表的优点(即查询快,增删效率也高)呢? 答案就是“哈希表”。哈希表的本质就是“数组+链表”。

Hashmap基本结构讲解

哈希表的基本结构就是“数组+链表”。我们打开HashMap源码,发现有如下核心内容:

/** * The table, initialized on first use, and resized as * necessary. When allocated, length is always a power of two. * (We also tolerate length zero in some operations to allow * bootstrapping mechanics that are currently not needed.) */transient Node<K,V>[] table;

其中的Node[] table 就是HashMap的核心数组结构,我们也称之为“位桶数组”。我们再继续看Node是什么,源码如下: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Node(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this.hash = hash;            this.key = key;            this.value = value;            this.next = next;        }        //以下代码省略}

一个Node对象存储了:

1. key:键对象 \quadvalue:值对象

2. next:下一个节点

3. hash: 键对象的hash值

显然每一个Node对象就是一个单向链表结构,我们使用图形表示一个Entry对象的典型示意:

640?wx_fmt=png

然后,我们画出Entry[]数组的结构(这也是HashMap的结构):

640?wx_fmt=png

存储数据过程put(key,value)

明白了HashMap的基本结构后,我们继续深入学习HashMap如何存储数据。此处的核心是如何产生hash值,该值用来对应数组的存储位置。

640?wx_fmt=png

我们的目的是将”key-value两个对象”成对存放到HashMap的Node[]数组中。参见以下步骤:

1. 获得key对象的hashcode

首先调用key对象的hashcode()方法,获得hashcode。

2. 根据hashcode计算出hash值(要求在[0, 数组长度-1]区间)

hashcode是一个整数,我们需要将它转化成[0, 数组长度-1]的范围。我们要求转化后的hash值尽量均匀地分布在[0,数组长度-1]这个区间,减少“hash冲突”。

i. 一种极端简单和低下的算法是:

hash值 = hashcode%数组长度

这种算法可以让hash值均匀的分布在[0,数组长度-1]的区间。早期的HashTable就是采用这种算法。但是,这种算法由于使用了“除法”,效率低下。JDK后来改进了算法。首先约定数组长度必须为2的整数幂,这样采用位运算即可实现取余的效果:hash值 = hashcode&(数组长度-1)。

iii. 如下为我们自己测试简单的hash算法: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h = 25860399;        int length = 16;//length为2的整数次幂,则h&(length-1)相当于对length取模        myHash(h, length);    }    /**     * @param h  任意整数     * @param length 长度必须为2的整数幂     * @return     */    public static  int myHash(int h,int length){        System.out.println(h&(length-1));        //length为2的整数幂情况下,和取余的值一样        System.out.println(h%length);//取余数        return h&(length-1);    }}

运行如上程序,我们就能发现直接取余(h%length)和位运算(h&(length-1))结果是一致的。hash源码如下: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3. 生成Node对象

如上所述,一个Node对象包含4部分:key对象、value对象、hash值、指向下一个Node对象的引用。我们现在算出了hash值。下一个Node对象的引用为null。

4. 将Node对象放到table数组中

如果本Node对象对应的数组索引位置还没有放Node对象,则直接将Node对象存储进数组;如果对应索引位置已经有Node对象,则将已有Node对象的next指向本Node对象,形成链表。

总结如上过程

当添加一个元素(key-value)时,首先计算key的hash值,以此确定插入数组中的位置,但是可能存在同一hash值的元素已经被放在数组同一位置了,这时就添加到同一hash值的元素的后面,他们在数组的同一位置,就形成了链表,同一个链表上的Hash值是相同的,所以说数组存放的是链表。JDK8中,当链表长度大于8时,链表就转换为红黑树,这样又大大提高了查找的效率。

取数据过程get(key)

我们需要通过key对象获得“键值对”对象,进而返回value对象。明白了存储数据过程,取数据就比较简单了,参见以下步骤:

  1. 获得key的hashcode,通过hash()散列算法得到hash值,进而定位到数组的位置。

  2. 在链表上挨个比较key对象。调用equals()方法,将key对象和链表上所有节点的key对象进行比较,直到碰到返回true的节点对象为止。

  3. 返回equals()为true的节点对象的value对象。

明白了存取数据的过程,我们再来看一下hashcode()和equals方法的关系:

Java中规定,两个内容相同(equals()为true)的对象必须具有相等的hashCode。因为如果equals()为true而两个对象的hashcode不同;那在整个存储过程中就发生了悖论。

扩容问题

HashMap的位桶数组,初始大小为16。实际使用时,显然大小是可变的。如果位桶数组中的元素达到(0.75*数组 length), 就重新调整数组大小变为原来2倍大小。

扩容很耗时。扩容的本质是定义新的更大的数组,并将旧数组内容挨个拷贝到新数组中。

JDK8将链表在大于8情况下变为红黑二叉树

JDK8中,HashMap在存储一个元素时,当对应链表长度大于8时,链表就转换为红黑树,这样又大大提高了查找的效率。

  • 发表于 2020-02-05 10:26
  • 阅读 ( 634 )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Pack
Pack

113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轩辕小不懂 2403 文章
  2. 小柒 1312 文章
  3. Pack 1135 文章
  4. Nen 576 文章
  5. 王昭君 209 文章
  6. 文双 71 文章
  7. 小威 64 文章
  8. Cara 36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