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查询问题并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人工智能如何影响人类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
日前微软联合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发布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如果人类越依赖人工智能工具完成任务,那么他们就越缺乏批判性思维,这使得在需要时人类更难以调用这种独特性技巧。
研究人员邀请 319 名工作涉及处理数据或信息的员工,要求这些参与者自我报告在工作场所如何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详细信息,参与者还被要求报告他们执行的任务、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完成任务、对人工智能完成任务的能力有多大信心、评估输出能力以及对自己在没有任何人工智能帮助的情况下完成相同任务的能力的信心。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模式:参与者对人工智能完成任务的能力越有信心,他们就越能感觉到自己放开了手。
参与者报告说,他们觉得可以依赖人工智能时,他们感知到批判性思维的发挥,这表明参与者有可能在不经过检查的情况下过度依赖于人工智能。研究发现对于低风险任务尤其如此,即参与者对于低风险任务往往不是那么挑剔,虽然在完成一项简单任务时目光呆滞是很正常的,但研究人员警告称,这可能预示着对长期依赖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下降的担忧。
相比之下,当参与者对人工智能完成既定任务的能力缺乏信心时,他们发现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发挥得越强,反过来参与者通常对自己评估人工智能产生的结果并自行改进的能力也更有信心。
这项研究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发现是:与没有使用人工智能的用户相比,能够使用人工智能的用户往往会在同一任务中产生更少的多样化结果。
通过这样的嗅探测试,如果你使用人工智能完成一项任务,那么你将受到该模型基于其训练数据生成内容的限制,这些人工智能模型并不是无限创意的机器,模型只能利用它们已有的东西,因此它们的输出结果往往会更同质化。
研究人员称这种缺乏多样性的结果可以被解释为参与者批判性思维的退化。
尽管这项研究并不否认在某些情况下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效率,但研究确实对这种做法的成本提出警告,依赖于人工智能会让员工失去他们通过自己完成某些任务形成的肌肉记忆,他们开始外包的不仅仅是工作本身,还有他们对工作的关键参与,以为机器已经处理好了。
所以,如果你担心被人工智能取代,并且在工作中不加匹配的使用人工智能,那么你可能会创造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即被人工智能取代)。
更多相关技术内容咨询欢迎前往并持续关注好学星城论坛了解详情。
想高效系统的学习Python编程语言,推荐大家关注一个微信公众号:Python编程学习圈。每天分享行业资讯、技术干货供大家阅读,关注即可免费领取整套Python入门到进阶的学习资料以及教程,感兴趣的小伙伴赶紧行动起来吧。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