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contents

解释 Python 中的 GIL(全局解释器锁)以及它对多线程的影响。如何规避它的限制?

说起 Python 的 GIL(Global Interpreter Lock,全局解释器锁),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Python 多线程不行啊。”讲真,这种说法没错,但也不完全对。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 GIL,看看它到底怎么回事,怎么影响了多线程,以及我们该怎么优雅地绕过它。

attachments-2025-07-Wnagvu3W6865de31d4b7a.jpg说起 Python 的 GIL(Global Interpreter Lock,全局解释器锁),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Python 多线程不行啊。”讲真,这种说法没错,但也不完全对。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 GIL,看看它到底怎么回事,怎么影响了多线程,以及我们该怎么优雅地绕过它。

我们从头说起。Python,尤其是最常用的 CPython 解释器,在设计的时候有一个“大杀器”——GIL。顾名思义,它是一个“全局”的锁,这玩意儿牛就牛在:无论你开多少个线程,同一时间点永远只有一个线程在执行 Python 字节码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离谱?是的,的确离谱,但这设计是有原因的。

GIL 存在的初衷其实挺简单,就是为了简化 CPython 的内存管理。Python 的内存回收是基于引用计数的,这个引用计数器是线程共享的数据。为了避免多个线程同时修改引用计数导致内存出错,CPython 干脆整个搞了个大锁,所有线程轮流进来执行 Python 代码,就不用担心线程安全问题了。

那问题也来了,多线程不是为了并发执行吗?你搞个全局锁,所有线程排队执行,那这不成了单线程轮流玩吗?确实如此,在 CPU 密集型任务里,比如搞个 for 循环跑大数计算,哪怕你开了 10 个线程,实际效果和一个线程差不多,甚至还更慢,线程切换还要额外开销。

所以说,GIL 是 Python 多线程性能瓶颈的元凶之一

但你要说 Python 多线程就一无是处,也不至于。比如在 I/O 密集型任务里,比如网络请求、文件读写这种,Python 的多线程还是挺香的。因为 I/O 操作会主动释放 GIL,等数据返回再继续执行。你可以理解成:线程 A 正在等网络数据,这时候线程 B 就可以趁机抢过 GIL 去干活,这样就实现了“并发”的假象。

那有没有办法彻底绕过 GIL 呢?有,而且还不少。

第一个办法就是用多进程。Python 的 multiprocessing 模块就是干这个的。多进程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独立的 Python 解释器和 GIL,相互之间互不干扰,真正能做到并行执行。比如 CPU 密集型任务,你开 4 个进程,能利用到 4 核 CPU,那效率妥妥的提升。

不过多进程也有坑,比如进程间通信麻烦、资源开销大,不能共享内存,得用 queue 或者 pipe 传数据,性能不一定比线程好到哪去,要看具体场景。

第二个办法是换解释器。CPython 是默认的,但还有 PyPy、Jython、IronPython 等等。这些有的没有 GIL,有的实现方式不同。比如 Jython 是基于 JVM 的,就能用 Java 的线程模型,没有 GIL。问题是,Jython 不支持所有的 C 扩展库,比如 numpy、pandas 这些玩意儿你就用不了,搞个数据科学项目直接报废。

第三个办法是用 C 扩展绕过 GIL。比如你用 cython 写一段纯计算的 C 代码,然后在里面加上 with nogil:,告诉解释器这里我自己管理线程安全,你可以暂时释放 GIL。这样你就可以在 native 层并发执行,提升性能。

说到这,有人可能会问,那为啥 Python 官方不干脆把 GIL 干掉得了?还非得让我们绕来绕去。

这问题真不是没讨论过,早些年还有人搞了个叫“Free-threaded CPython”的分支,就是试图在不影响向后兼容的前提下干掉 GIL。结果呢?性能下降得厉害,尤其是单线程程序变慢太多,代价太高,最终胎死腹中。

实际上,GIL 也不是一无是处。它让 CPython 的实现简单了很多,内存管理高效又稳定,而且绝大多数 Python 应用本来就是 I/O 密集型,比如爬虫、Web 开发,GIL 的影响其实没那么大。

不过,如果你做的是高性能计算、图像处理、AI 模型训练这些真刀真枪干 CPU 的场景,那 GIL 的限制就非常致命了。你会发现,Python 本身干不了这活,最后只能调用 C++ 写的库,比如 TensorFlow、PyTorch 背后的核心计算模块,基本全是用 C++ 写的,Python 只是壳。

所以说,GIL 是个历史遗留问题,官方也不是没想改,但动这玩意儿成本太高,得不偿失

那我们作为普通程序员,怎么和 GIL 和平相处呢?我的建议是这样:

  1. 如果你的任务是 I/O 密集型,比如爬虫、Web 服务,用 threading 多线程完全够用,不用担心 GIL。
  2. 如果是 CPU 密集型任务,优先考虑 multiprocessing,实打实用多个进程去跑。
  3. 对性能有极致要求的部分,考虑用 Cython、Numba 或者干脆自己写个 C 扩展,手动释放 GIL。
  4. 实在不想和 GIL 搅合,可以考虑上 Rust、Go 这类语言来干核心逻辑,再用 Python 做外围脚本。

说到底,GIL 就像是 Python 给你下的一道“紧箍咒”,你要么接受它的存在,合理利用它的规律,要么干脆另起炉灶绕开它。但千万别一上来就喷 Python 多线程“没用”,那是你没用对地方。

最后说个现实点的感悟:很多时候,Python 程序跑得慢,不是 GIL 的锅,是你代码写得烂。什么 for 循环套 for 循环,动不动就 list.append,一堆没优化的字符串拼接,再加点 pandas 的 apply,大多数瓶颈不是在 GIL,而是在算法和数据结构本身。

所以,写好 Python,了解 GIL,是基础,但别把 GIL 当成背锅侠。真正写代码的,是我们自己。

更多相关技术内容咨询欢迎前往并持续关注好学星城论坛了解详情。

想高效系统的学习Python编程语言,推荐大家关注一个微信公众号:Python编程学习圈。每天分享行业资讯、技术干货供大家阅读,关注即可免费领取整套Python入门到进阶的学习资料以及教程,感兴趣的小伙伴赶紧行动起来吧。

attachments-2022-05-rLS4AIF8628ee5f3b7e12.jpg

  • 发表于 2025-07-03 09:34
  • 阅读 ( 44 )
  • 分类:Python开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Pack
Pack

133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轩辕小不懂 2403 文章
  2. 小柒 2172 文章
  3. Pack 1335 文章
  4. Nen 576 文章
  5. 王昭君 209 文章
  6. 文双 71 文章
  7. 小威 64 文章
  8. Cara 36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