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contents

用了三年unittest才发现的那些坑,Python单元测试真没想象中那么简单!

刚开始写Python时,总觉得单元测试是个高大上的东西,想着”等项目大了再加测试吧”。结果等到项目真的大了,测试覆盖率惨不忍睹,只有可怜的15%。那时候改个小功能都心惊胆战,生怕哪里又炸了。

attachments-2025-07-BelQIvea687af66f09745.jpg刚开始写Python时,总觉得单元测试是个高大上的东西,想着”等项目大了再加测试吧”。结果等到项目真的大了,测试覆盖率惨不忍睹,只有可怜的15%。那时候改个小功能都心惊胆战,生怕哪里又炸了。

血泪教训:为什么我开始重视unittest

记得去年年底那次线上事故。一个看似简单的字符串处理函数,我改了两行代码,结果整个用户登录模块全挂了。凌晨三点被电话吵醒,紧急回滚,第二天被组长单独谈话。那次之后我就下决心,再小的功能也要写测试。

用unittest重构了老项目的核心模块,测试覆盖率从15%提升到82%,bug数量直接砍掉70%。现在改代码心里踏实多了,至少跑完测试再提交,不会半夜被叫起来救火。

unittest用起来真香,但坑也不少

Python自带的unittest框架确实好用,不用装额外的包,开箱即用。但刚开始用的时候真是一头雾水。

先说说爽的地方:

最开始写测试用例时,那种”代码跑绿了”的感觉简直爽爆了。以前写完代码总是担心这里那里有问题,现在跑个测试套件,几十个绿色的点点刷刷刷过去,心里踏实得不行。

importunittest

classTestUserLogin(unittest.TestCase):

deftest_valid_login(self):

# 这种写法看着就舒服,清晰明了

result=login_user("test@example.com","password123")

self.assertTrue(result.success)

self.assertEqual(result.user_id,12345)

deftest_invalid_password(self):

result=login_user("test@example.com","wrong_password")

self.assertFalse(result.success)

self.assertEqual(result.error,"Invalid password")

写完这种测试,改代码底气都足了。同事看了都说”这代码质量明显上了一个档次”。

但是坑也是真的多:

setUp和tearDown这两个方法,我刚开始根本搞不清楚什么时候用。第一次写数据库测试时,忘了在tearDown里清理测试数据,结果测试跑了一遍又一遍,数据库里堆了几万条垃圾数据。运维小哥差点把我骂死。

classTestDatabaseOperations(unittest.TestCase):

defsetUp(self):

# 每次测试前都要创建新的测试数据

self.test_db=create_test_database()

self.user_id=self.test_db.create_user("test_user")

deftearDown(self):

# 这里必须清理,血的教训

self.test_db.cleanup()

self.test_db.close()

还有一个大坑是异常测试。assertRaises这个方法用法挺奇怪的,文档看了半天才搞明白。

deftest_division_by_zero(self):

# 这种写法刚开始真看不懂

withself.assertRaises(ZeroDivisionError):

divide(10,0)

Mock对象:解决依赖问题的神器

处理外部依赖时,Mock简直是救星。之前测试API调用时,每次都要真的发HTTP请求,网络一卡测试就超时,而且还担心调用太多被第三方API拉黑。用了Mock之后,测试速度飞起,原来跑一轮测试要3分钟,现在30秒搞定。

fromunittest.mockimportpatch,Mock

classTestAPIClient(unittest.TestCase):

@patch('requests.get')

deftest_fetch_user_data(self,mock_get):

# Mock掉HTTP请求,测试速度蹭蹭往上涨

mock_response=Mock()

mock_response.json.return_value={'user_id':123,'name':'Test User'}

mock_response.status_code=200

mock_get.return_value=mock_response

result=fetch_user_data(123)

self.assertEqual(result['name'],'Test User')

Mock用多了发现,它不只是解决依赖问题,还能测试各种边界情况。网络超时、服务器错误、返回格式异常,这些在真实环境里很难复现的场景,用Mock分分钟搞定。

代码覆盖率:数字游戏还是真有用?

装了coverage.py之后,第一次看到覆盖率报告真是震撼。那密密麻麻的红色代码行,看着就心慌。原来写了这么多代码,真正被测试覆盖的只有一半不到。

# 跑完这个命令,心情五味杂陈

coveragerun-munittestdiscover

coveragereport-m

结果显示覆盖率85%,看着挺高,但深入看才发现好多边界情况根本没测到。比如那个文件上传功能,正常流程测了,但文件太大、格式不对、权限不够这些异常情况全都漏了。真上线的时候,这些漏掉的场景一个个都成了bug。

现在我的习惯是,不光看总体覆盖率,还要看具体哪些行没覆盖到。HTML报告特别直观,红色的行就是潜在的风险点。

踩过的坑和血泪总结

测试数据隔离问题:

最开始写测试时,图省事,多个测试用例共用一套测试数据。结果测试A改了数据,测试B就挂了。调试了一整天才发现问题,现在每个测试都用独立的数据,虽然麻烦点,但再没出过这种低级错误。

测试用例命名混乱:

早期的测试方法名都是test1、test2这种,过了两个月回来看,完全不知道每个测试在测什么。现在规定自己,测试方法名必须能说明测试意图,比如test_login_with_invalid_email_should_return_error。

断言方法选择困难症:

assertEqual、assertTrue、assertIs,这些方法看着差不多,但用错了测试就不准确了。比如测试两个对象是否相等,用assertEqual就够了,但如果想测试是否为同一个对象,就得用assertIs。这些细节踩坑无数次才搞清楚。

性能数据让人震撼

引入unittest后,项目的质量指标有了明显改善:

- 线上bug数量从月均15个降到3个

- 代码审查时间缩短40%,因为有测试兜底,reviewer不用那么仔细

- 新功能开发速度反而提升了,因为不用担心改坏老功能

- 重构信心大增,有测试保护,大胆重构

但也有代价:

- 代码量增加了60%,测试代码比业务代码还多

- 项目初期开发速度确实慢了,写测试挺费时间

- 维护成本上升,改业务逻辑时测试也要同步更新

真心建议

如果你还在犹豫要不要写测试,我的建议是:别犹豫,赶紧上车。unittest虽然有学习成本,但投入产出比绝对划算。刚开始可能写得慢,但熟练了之后,写测试的时间比debug的时间少多了。

特别是团队协作的项目,没有测试简直是灾难。我见过太多因为没测试导致的线上事故,每次都是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紧急修复。有了完善的测试,至少能保证基本功能不会挂。

最后说一句,unittest只是开始,想要更高效的测试体验,pytest了解一下。不过那是后话了,先把unittest用熟再说其他的。写测试这事儿,重在坚持,别一时兴起写几个就放弃了。

测试覆盖率不是越高越好,关键是要覆盖核心业务逻辑和容易出错的地方。别为了刷数字去测试那些getter、setter方法,把时间花在刀刃上才是正道。

更多相关技术内容咨询欢迎前往并持续关注好学星城论坛了解详情。

想高效系统的学习Python编程语言,推荐大家关注一个微信公众号:Python编程学习圈。每天分享行业资讯、技术干货供大家阅读,关注即可免费领取整套Python入门到进阶的学习资料以及教程,感兴趣的小伙伴赶紧行动起来吧。

attachments-2022-05-rLS4AIF8628ee5f3b7e12.jpg

  • 发表于 2025-07-19 09:36
  • 阅读 ( 33 )
  • 分类:Python开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Pack
Pack

133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轩辕小不懂 2403 文章
  2. 小柒 2172 文章
  3. Pack 1335 文章
  4. Nen 576 文章
  5. 王昭君 209 文章
  6. 文双 71 文章
  7. 小威 64 文章
  8. Cara 36 文章